支部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引领 - 支部风采 - 正文

【西迁情,后辈志】郑守淇教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发布时间:2019-04-05 点击:

2019年3月31日14:50,南洋书院第三党支部李发兵、汤杭运、邓敏琪、袁翔四位同志拜访了“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获得者,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者之一,交大西迁亲历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守淇教授和他的一起参与西迁的妻子,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盛剑霓教授。

同志们进门便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热情,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邓敏琪同志颇有感触地说:“您这真是让我感觉回到自己家一样了。”

这次采访其实更像是我们在听着两位传奇的故事。郑爷爷是一位学术天才,他会四国语言,读了很多学术专著,曾经还做过来华访问苏联专家的助手,负责翻译工作。包括后来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国内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时,他也是翻译外文资料的主力军。他凭借着相当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能力,担任了四个研发小组之中的一个组长。在完成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后,1958年,他又回到西安,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边承担教学任务。随着他的回校,交大也正式成立计算机技术专业,交大成为了最早开设计算机专业三所高校之一。

郑爷爷在大家面前显得很谦虚,充满了学术研究者的质朴情怀。当我们问到他带过的学生时,他笑着说,学生们都很聪明,发展得快,主要靠自己看相关资料就能掌握知识,我就给他们提供一下方向,解答他们的疑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爷爷从来没有宣传过什么,他追求的只是国家的建设和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他就这样默默耕耘,多次参与了国家重大攻坚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计算机领域的人才。


对于西迁,盛奶奶感触颇多。她说:“当时迁校的时候大家心特别齐,没有说反对的。当时我就想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国家的工作安排得很细致,让我收拾好行李放在家里。给我一张车票,当我到西安后打开门,发现行李就整整齐齐放在那里。然后我身边的同事还是以前的同事,学生也是以前的学生,西安政府也很照顾我们,食堂配了很多大米,孩子可以送到全托幼儿园,老教授们很认真培养我们年青教师,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感觉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没什么不习惯的。”盛奶奶谈到这个很开心,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她说的“义不容辞,理所应当”大概就是这样吧。是他们创造了交大的辉煌,但他们却从未居功。他们的坚持,就是融入了血液的西迁精神,是交大的灵魂。

对于年青人,他们报以殷切的希望。盛奶奶提出,作为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好好学习,要多向老师问问题,要能沉得住气,同时还要注重团队的建设,做事光靠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不够的,我就很感谢我当初的团队。

最后,二老对创新港发展表达了殷切的期盼:“现在创新港是新西迁,是交大腾飞的机遇,你们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去好好奋斗,为国家做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交大学子,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义不容辞的。珠玉在前,我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我们应珍惜他们创造的优越求学环境,努力让交大这棵大树在西部更加茁壮,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