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组织 - 团委 - 正文

【社会实践在路上】历史的长河向西而流——南洋书院西迁精神专题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09 点击:

7月6日至7月20日,南洋书院暑期实践队伍,“南洋青春靓丽队”,分别从西迁精神的昨日、今日、明日三大部分,对西迁精神展开了调研。通过采访西迁老教授、在高校间展开对西迁精神的问卷调研、对即将迁往创新港的学长们进行采访,我们对西迁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西迁精神在当下的传承问题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昨日的西迁——黄沙漫漫,背后是国家,心中是远方

历时两个星期,我们寻访了很多经历过西迁时代的老人们,他们中有的是西迁时的老教授,有的是学校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是为了西迁奉献青春的交大教职工……他们选择跟随交大离开繁华的上海,选择“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选择在最平凡的地方,成就最不平凡的人生。

杨治规、徐建学、白延生、蔡祖端,这些老人的名字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当我们在一个个阳光的午后,和老人们促膝长谈后,才发现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和交大相遇,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自己的青春,但当我们问及他们从繁华的上海迁到经济落后的西安来,有没有后悔过时,他们总会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无怨无悔!”

杨治规教授是电信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因为工作对调来到西安,来到交大,“我虽然不是西迁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是一名真正的西迁人。”

徐建学教授在56年刚刚大学毕业就作为青年教师留校,跟随交大西迁,“当年刚刚毕业,都年轻嘛,没有什么挂念,不像当时西迁的教授们,有家属有牵挂,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白延生老师是在交大西迁后进入交大的,一直在学校的宣传部工作,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相片资料,“西迁不光是交大在西迁,整个国家都在西迁。如果没有西迁,西部就发展不了,国家就发展不了。”

蔡祖端教授是史维祥校长的夫人,53年在交大毕业便留校教书,后来为了交大的无线电专业的发展,重新从上海校区迁往西安校区,“我们当时年轻人觉得响应祖国号召,想让我们到哪去我们就去,也比较轻装,没有太大的负担。”

从刚入学时听闻西迁,听闻西迁精神,到如今有幸亲自采访曾经西迁过的人,我们有时感觉西迁离我们那么远,有时又感觉西迁离我们那么近。如今我们总会想到脚下所踩的这片校园,在曾经的曾经,可能只是一片麦田,或者山包,或者荒地,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由西迁人的精神灌注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造梦者,西迁就是西迁人最美的梦。

今日的西迁——旭日东升,道路就在脚下,理想就在心中

为了调研西迁精神在西安高校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我们设计了问卷投放在西安各高校的网络上,令我们欣慰的是,超过70%的人愿意参加有关西迁的讲座或论坛活动,超过80%的人听说过西迁的感人故事,超过70%的人在面对“假如你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上海,你是否愿意跟随交大西迁”的问题是选择了“是”。

我们不敢也不能保证这些数据完全是同学们的真实意愿,但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并不是一潭死水,他们愿意并且乐意去了解和认知历史,这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传承的问题。西迁的故事需要被传承,西迁精神需要被传承,道路就在脚下,理想就在心中。

明日的西迁——一路西行,矢志创新,高歌前行

如今的交大创新港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很多学生将会陆续迁往创新港。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即将“再次西迁”的学长们,来探寻他们对交大“再西迁”的看法。“从地理位置上讲,我们前往了更西的地方,从困难上讲,我们和上一次西迁一样,都是要克服种种困难,为了大的利益放弃小的利益。但我相信凭借着我们一代一代交大人的西迁,那里的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或许创新港的科研设备没有做到足够完备,或许这对交大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每一个交大学子心中埋下一颗“再西迁”的种子,随着时光慢慢破土发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长为“西迁人”。

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希望它是往西流的,流向更西的地方,流向更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