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书院新闻 - 正文

贤者对话青春:“邮痴”柯大钢老师与南洋书院15级学生党支部“漫谈邮票”

发布时间:2018-06-01 点击:

5月30日下午南洋书院东九舍13楼迎来了这样一位集邮爱好者,他说他不想当“官”,但工作几十年却从未从离开过“官场”,他与世不争却能一步步往上走,他还说:“邮票带给我许多‘邮谊’,这些都是无价的”。现为离退休第七党支部支部书记的柯大钢老师给南洋书院15级电气党支部和15级计管测党支部带来这样一场特殊的报告,“漫谈邮票”,柯老师从自己的集邮兴趣给同学们带来他那时对中国的认知和对党的信仰。

柯大钢老师1942年生于上海,59年考上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后来在交大管理工程研究班获得第二学位,曾任管理学院副院长。

柯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和邮票的渊源。柯老师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柯老师的父亲为补贴家用在德国洋行工作,地点在江苏,所以与父亲的联系就靠写信了。1951年家里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上的邮票是他的第一张邮票,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集邮之路。不同的是柯老师的哥哥和他一起开始集邮,他和哥哥的“邮谊”建立在他们的亲情之上,甚至比亲情更加深厚加,坚不可摧。1962年因为组织的分配哥哥去了东北,临别之际,他将自己的邮票全部交给了哥哥,只把重复的邮票留下来。后来他也听从组织的安排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来到西安油漆总厂工作。他说:“听党的话在他们心里已经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思想了”。

报告中,柯老师分别从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社会性、国际性等几方面给同学们讲了集邮的意义。当讲到邮票的社会性时他再一次讲到一段“邮”谊,那是他和素未谋面的邮友的故事,当时他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后给同样热衷于集邮的作者写了一封信,从而二人相识。因为集邮结缘,柯老师每当想收集北京新出的邮票时都会联系这位邮友托他帮忙买一套,二人虽素不相识,但对集邮的热爱让他们互相信任。柯老师每次寄买邮票的钱给邮友时,如果买完邮票后还有富余,那位邮友就会把钱存好留到下次再帮柯老师买邮票。后来柯老师特意去北京拜访了这位书信往来许久的老友,才知道这位先生的年纪竟比柯老师还大,二人一见如故,至今仍保持联系。

除此之外,柯老师还讲了什么是邮票以及邮票的起源,让同学们知道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是英国的黑便士,中国的第一枚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也展示了他多年来收集齐全的德国邮票。

柯老师虽已有76岁高龄,但是仍坚持站着为支部同志们讲了两个小时。在最后的交流环节,15级两个支部的同志们纷纷向柯老师提出问题,柯老师也亲切的一一回答。柯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可以激发青年同志对于集邮的兴趣,更多地关注邮票和邮票背后的故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书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日渐式微,而一枚枚小而精美的邮票则是传统通信时代的见证者。在四十多年前,柯老师应组织的分配来到西安,带着他大学毕业以来收集的邮票,投身于西部建设。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西迁精神也可以融入到一张小小的邮票中。